把冻干金花一颗颗拣进亚克力瓶,贴上自己设计的产品贴画,等待着快递员上门把货发往全国各地——这样的场景,刘博文在店里每天要重复多次。
她的花茶店,藏在云南省昆明市“网红”打卡地——大观篆新农贸市场里。这个占地20亩、挤着600多家店铺摊位的地方,吆喝声混着剁板声此起彼伏。
每天,市民和游客涌进来,挑瓜果蔬菜、搬云南特产,捧着甜白酒、豆花米线、木姜子鸡脚细细品尝,满是七彩云南的烟火气。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主角,他们的故事里,既承载着生活的滋味,也映照着这片土地的鲜活。
小店里的“花young年华”
“我这里有玫瑰车厘子、金盏花、千日红等各种花茶,并提供花茶定制贴画和名片,只要有顾客上门,都会为他们介绍不同花茶的疗效、适宜人群……”刘博文的花茶店,是篆新农贸市场的新星,虽然入驻不到一年,营业额却十分可观。
她告诉记者,自己家三代都在篆新农贸市场扎根,长辈们主要卖蔬菜,但她自己却想做些不一样的。
“以前在别的城市旅游,总爱买些花带回去,所以就想做与花有关的产品。而云南又是一个‘植物王国’,我希望把这片土地上富饶的各类可食用鲜花资源用活。”刘博文说。
刘博文相信自己有能力讲好花茶背后的云南故事,让更多人通过花茶爱上自己的家乡。她发挥自己设计类专业特长,以云南野生菌为形象设计系列冰箱贴,来吸引顾客。同时,为每种花茶设计专属贴画,为顾客普及花茶属性,生意日益红火。
当土特产遇上“洋海归”
“这种腐乳是我们店里的销量王者……”在篆新农贸市场的一角,云南土特产店“云寨滇乡”吸引了不少顾客驻足。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胡希伦,正在店里忙碌着帮父亲招呼客户。
胡希伦的父亲年轻时开始经商,靠着一双腿几乎跑遍了云南各处县镇村庄,挖掘各地土特产,让蕴藏在这片土地里的宝藏焕发生机。
胡希伦留学归来后,曾在上海、深圳等地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后受父亲影响,她决定回到这个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与父亲一起把云南大山里土特产做火做旺。
“高中毕业后,我就离开云南去国外读书,跟老一辈人比起来,我觉得自己并不算十分了解云南。因此想借这个机会,好好了解一下家乡,我会一直坚持下去。”胡希伦说。
人情味搭建起的桥梁
“哆味咂嘴鸡”是篆新农贸市场里的老招牌,每天来这里购买各色卤味的顾客络绎不绝。
店主谭政文是湖北人,如今他入驻篆新农贸市场已将近20年,人气一直居高不下。谈到经营秘诀,他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人情味。”
“许多老顾客一直都吃我家的,孩童时期来买,结果长大了成了人父人母也来买。”谭政文感慨地说。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蓬勃发展,许多外地游客也通过网络了解到他的产品,来到店里购买。
他的店铺也从最初的“家庭作坊”,发展成30名员工的团队。顾客与店铺双向奔赴,店长和员工彼此信赖,十足的人情味促成了这家“老字号”长盛不衰。
作为外地商户,谭政文感受到了昆明、感受到了篆新农贸市场的热情与关怀。“2018年前后,市场环境、店铺设施等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并建立了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营商环境好了,生意也做得格外顺利。”谭政文笑着说。
篆新农贸市场,不仅是云南风物的缩影,也是云南故事的宝库。无数的人因为一腔热爱留在这里,年复一年地书写着绚丽的云滇篇章。
作者:复旦大学 姜珊 王宇 程艺丹 边思语 蒲秦昊
指导教师:陶建杰 张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