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五一”假期,沈阳各大文博场馆热力十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20:04:00    

今年“五一”假期,沈阳各大文博场馆人头攒动,有多个场馆创下观展人数纪录,呈现出了沈阳这座城市文化“含金量”更足、文旅消费力更旺的勃勃生机。

辽宁省博物馆:创下建馆以来单日观展人数最多纪录

今年“五一”假期,辽宁省博物馆共服务观众24.6万人次。接待到馆观众11.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43.81%。其中,省外观众占比66.4%,省内观众占比33.6%。省外观众来源地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东。5月2日,辽博单日接待观众32261人,为建馆以来单日参观人数的最高纪录。

随着“五一”客流的爆发式增长,辽博推出“花式”宠粉举措。在入口处设置曲形隔离护栏,增加馆内志愿者,做好观众引导;全面优化行李寄存、信息咨询、展厅讲解等服务,提升观众参观舒适度。

“五一”期间,辽博推出的线上活动也让这股热潮持续升温。专场直播、各类小视频、“劳动节”主题海报吸引着观众从不同维度来欣赏、解读文物。其中,“辽博Star*研学院课程展示:环游世界的瓷器”“我在辽博讲国宝:古代辽宁篇(上)”两场直播,线上观看人数达12.8万人次。

除了展览,画瓷盘、绘漆扇、绳编“鸡冠壶”、制作文物同款造型胸针等教育活动及体验项目,更是让博物馆的优质文化资源“活”起来。而馆内各处文创产品售卖区销售火爆,高颜值、高性价比的文创产品广受观众好评。

沈阳博物馆:为游客打造一场场沉浸式文化盛宴

今年“五一”假期,沈阳博物馆为游客打造了一场沉浸式文化盛宴,吸引众多游客来此参观打卡。从传统技艺体验到非遗展演,从趣味打卡到专业导赏,沈博以多元活动让文化与游客“双向奔赴”。“文化+互动”“传统+创新”的模式,让历史与现代共鸣,让文物与观众对话。无论是家庭亲子、文化爱好者,还是年轻游客,都能在此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记忆”。

当限定版“沈冰花”书签成为春日纪念,当非遗剪纸的窗花在指尖绽放,当评剧声从剧场溢出……“五一”假期,游客们循着沈博“五朵花”的线索穿梭展厅,在文物与手工艺的经纬间,织就属于自己的春日文化手札。

清晨检票口的问候,正午展厅里的导览,闭馆后仍亮着的志愿者整理室灯光……这个假期,沈阳博物馆用坚守让“回家”成为每个游客的真实感受。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接待观众近20万人次,单日最高超5.3万

“五一”假期,全国观众纷至沓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参观长队蜿蜒如龙,共同铭记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人群中,有追寻先辈足迹的青年学子,还有以史育人的亲子家庭,大家在参观中回望过往,从体验中感悟责任,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指尖新闻、沈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五一”期间博物馆接待观众近20万人次,单日最高参观量超过5.3万人。面对客流高峰,博物馆全员坚守岗位,共有592人参与志愿服务,总服务时长达3134小时,五天假期,博物馆共举办近百场社教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参与,让抗战精神穿透时空,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其中,由沈阳市群众艺术团带来的快闪情景剧打破时空壁垒,战火纷飞的历史场景在展厅骤然重现;沈阳话剧团带来的抗战题材沉浸式实景短剧《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之怒吼》,在博物馆报告厅精彩上演。另外,儿童体验馆备受亲子家庭“追捧”,预约火爆,30余项的互动游戏体验,让爱国主义教育以童趣为载体,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

张学良旧居:迎来今年客流高峰,馆内活动热闹非凡

“五一”假期,张学良旧居热闹非凡,迎来了今年以来的客流高峰。从中国传统的三进四合院,到中西合璧的小青楼,再到中华巴洛克式的大青楼,每一处角落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暖心服务,让游客宾至如归;讲解服务,带游客穿越历史长河;安保服务,为游客保驾护航;保洁服务,给游客舒适环境;志愿服务,为旧居增添温度;社会力量,共筑文化盛景。假期最后一天,“童心跃动・朝舞飞扬”快闪文化演出惊艳亮相,更是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旧居小志愿者化身灵动的文化精灵,为游客带来经典舞蹈《红太阳照边疆》。随着激昂欢快的音乐响起,孩子们迈着轻盈有力的步伐,在旧居庭院中翩翩起舞,现场掌声、赞叹声不断。接下来,张学良旧居还将推出主题展览、研学活动、非遗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新乐遗址博物馆:植物拓染活动,带观众解锁创意之旅

“五一”假期,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拓印自然 染就乐韵”植物拓染活动,带领观众解锁一场自然与艺术交织的创意之旅。

活动当日,在讲解员的专业引导下,观众沉浸式体验植物拓染创作。从挑选叶片花瓣、构思布局,到敲拓定型,一片片自然素材化作布料上的精美图案。参与者在动手实践中,切身感受自然与艺术碰撞的奇妙,领略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活动尾声,大家手捧亲手制作的拓染作品,满溢自豪与喜悦。这些凝聚自然之美与创意匠心的作品,不仅是假期的特别纪念,更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动见证。

指尖新闻、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怀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