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黑猩猩扔石块伤人,管理之道不在强化“铁笼” | 新京报快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14:46:00    

动物园中,黑猩猩正在丢石块。图/视频截图

据红星新闻报道,5月1日,南宁动物园网红黑猩猩“丢那猩”向游客丢掷石块,导致游客被砸伤。多段网传视频显示,猩猩馆围满游客,人声嘈杂。黑猩猩手中拿着一块石头,向四周观察了一会儿,将手中的石头向游客投掷。一名游客坐在地上,脚部流血,有人帮助她用衣服包住受伤部位。随后,受伤游客被抬上救护车。工作人员表示,5月2日,猩猩馆正常开放。猩猩非常受欢迎,观看的游客较多。希望大家在观看时不要挑逗猩猩,尊重动物的行为和天性。

网红黑猩猩投掷石块致游客受伤,再次将动物园管理问题推上舆论风口。这一事件并非偶发,早在几年前,该动物园的黑猩猩山米就因向游客投掷草皮、杂物等行为,被游客拍下发到网上后便已走红,网友还戏称其“丢那猩”。只因此次“丢那猩”扔的是石块并伤了人,才引起格外的关注。

从动物行为学角度看,动物攻击行为往往是圈养环境压力的集中爆发。黑猩猩 “丢那猩” 的投掷行为,其实质是长期受到刺激后应激产生的刻板行为。这种人为塑造的“互动性”,加剧了动物的心理失衡,而攻击行为则是其极端表现。

其深层的矛盾在于人类认知的偏差,游客常将动物视为“萌宠”或“表演者”,却忽视其作为野生动物的本能。这种认知偏差不仅体现在动物园中,在一些商业场所也屡见不鲜,这种人与动物“亲密互动”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将动物工具化,最终导致人兽冲突。

动物行为异常的背后,是圈养环境的系统性缺陷。圈养动物的活动空间远小于其野外环境,狭小空间直接导致刻板行为高发。我国现行的《城市动物园管理规定》虽然要求“保证动物、游人和饲养人员的安全”,但对动物福利的界定含糊不清,还只停留在“吃饱不病”的基本保障层面,其“表达天性的自由”通常无法保障。

在南宁动物园黑猩猩攻击事件中,游客长期投喂、拍打玻璃等行为,不断刺激动物神经。野生动物的攻击往往是“最后的沟通尝试”,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在向人类传递不满与压力。而这种“亲密互动”于动物而言,是游客行为的失范,而管理方与经营者为了“流量”,往往乐见、纵容,甚至主导推动这一结果发生,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动物园管理的改进需要多维度发力。环境丰容是破解动物行为困境的关键。通过动物训练、丰容、科普和互动的有机结合,将圈养环境转化为行为研究与公众教育的平台,在提升动物福利的同时,实现保护与展示的平衡。这里的丰容,不仅在于设施的改良,更是管理理念的根本转变。

此外,游客教育与法律约束需双管齐下。坚持“教育预防为主、介入处理为辅”,通过智能监控系统识别不文明行为,结合“不文明游客清单”制度强化威慑。同时,有必要将干扰动物行为纳入法律处罚范围,填补现行《城市动物园管理规定》的漏洞。

现代动物园的未来,应向“生态实验室”方向发展。例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通过丰容训练,使圈养熊猫保持自然觅食能力;一些先进的动物园设立动物行为观测站,让游客通过远程摄像头观察动物,减少现场干扰。这些实践,将旨在动物园从“娱乐场所”转型为生态教育与科研平台。

很多动物攻击行为的发生,本质上是圈养环境下动物天性与人类文明碰撞的结果。管理之道不在于强化铁笼,而在于重构人与动物的关系。让动物园成为理解自然的窗口,而非征服自然的标本馆或娱乐大众的消费场。这需要管理者以专业革新提升动物福利,游客以认知升级尊重动物天性。

当游客学会在静默中观察生命本真,或许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救赎不在于我们给予动物什么,而在于我们停止对它们做什么。” 这既是动物园管理的伦理自觉,也是人类文明进阶的必经之路。

撰稿 / 徐斌荣(自然保护工作者)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陈荻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