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带娃旅游几乎成为全国父母的统一安排。在各类型目的地中,具有文化底蕴和特色风情的古城镇,成为部分家长旅游、带娃研学的热门之选。石板路、青瓦房,小桥流水、古巷人家……无论是想寻找“慢生活”的都市游客,还是想感受文化氛围的研学群体,古城镇都充满了吸引力。
但近年来,我国古镇的发展态势却不容乐观。前段时间,一则关于大庸古镇亏损的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古城耗资24亿建设,如今因为盈利不佳,计划进行全面整改。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古镇,如今却面临着门可罗雀的尴尬局面,大量商铺空置,一片萧条。
其实,大庸古城并非个例。2025年,全国2800余座古城镇中,近半数都沦为了“空城”。
从2016年“古镇热”席卷全国,到2025年集体遇冷,短短十年间,曾经承载“诗与远方”的古镇经济为何陷入困局?我们不禁好奇,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古城镇们经历了什么?
斥巨资“造古城”,结果却连年亏损
2016年,张家界斥资约24亿元,启动了大庸古城的重建项目,项目总用地240亩,整体采用明清建筑风格设计,定位要将大庸古城打造成为张家界的“文化旅游新标杆”。
然而,2021年6月试运营以来,该项目的经营状况却不尽如人意。据央视《焦点访谈》深度调查,截至2024年末,大庸古城项目累计亏损超过10亿元,其中,仅2024年单年就亏损了5.96亿元。这座斥巨款打造的古城,现如今正深陷持续亏损的泥潭。
作为湖南省及张家界市“双重点工程”,大庸古城承载厚望。早在布局时,该项目就预计年营收5亿元,净利润2亿元。如此备受期待的“明星项目”,不禁令人大感疑惑:为何投入市场后,没有达到预期的发展?
从项目初期的可行性来看,大庸古城有着相应的历史条件和文化基底。大庸古城地处张家界,史料记载,北宋时期,张家界地区始设“大庸县”,到了明清,南门口成为关键的商贸枢纽。
由于这些历史条件,大庸古城项目在选址时,就选择落地于南门口遗址,试图挖掘出张家界被自然风光掩盖的人文基因,还原大庸古城明清鼎盛时期的市井风貌,进而补足张家界的人文旅游短板,实现与天门山等自然景区的差异化发展。
(图片来源于大庸古城官网)
但在现实发展中,大庸古城对该地的文化基因并没有充分利用。以文化项目为例,仅有《遇见大庸》沉浸式剧场与飞行影院两项。在布局设计和运营管理方面,也存在较大的漏洞。
据《焦点访谈》报道,《遇见大庸》作为一个大型的演艺项目,最多只能容纳下三百余人,这三百余张演出门票的盈利,根本无法覆盖高昂的成本。
飞行影院同样存在运营问题,2024年上半年,该项目和游船售票总量仅2300张,相当于每天卖出的票不足15张。持续的亏损与运营失能,导致整个项目最终“摆烂”。相关负责人在《焦点访谈》采访中承认决策失误:“看人家古城古镇搞得好,总认为自己造一个出来,我也可能运营得好。”
(截图来自《焦点访谈》)
此外,在大庸古城附近不到10公里的区域内,还存在其他两座古城,虽然古庸城至今未营业,但同质化项目也对大庸古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游客走进其中任意一座古城,都会看见类似的青瓦木墙,同样的土家吊脚楼,以及相似的湘西银饰店……高度雷同的建筑风格和业态规划,让游客“看一城,等于逛三城”。
全国古城连锁?
人造古城缘何吸引不到游客?
不只大庸古城,全国范围内的古城古镇项目正陷入系统性困境。据中国古城与文化研究院统计,全国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城镇超过2800座,也就是说,几乎每个县级行政区均有一座仿古项目。
然而,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数据显示,全国27000余家古城镇相关旅游企业中,有近4成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处于清算、停业、歇业等异常状态。现存古城镇旅游企业多数挣扎在亏损边缘。
我国的古镇旅游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1989年,周庄卖出了第一张价值6毛钱的门票,1995年,西塘提出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两年后,乌镇启动整体改造,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力去传承古镇的原生风貌。此后,浙江的南浔、同里等古镇相继崛起,一众古城镇也随之建设起来。
虽然已经有四十余年的历史,但全国古城镇建设真正迎来爆发式的大发展,是从2016年开始的。2016年,住建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古城古镇古村等项目在全国“遍地开花”。
除了直接创造旅游收益,一些房企趁机在古镇边上盖楼,拿“文化”当招牌,使得房价直接翻倍,一大批“人造古城镇”在这个时期得以建立起来,更有甚者干脆将文旅项目选址在新楼盘附近,美其名曰“古镇配套”,以此为卖点,吸引投资者大掏腰包。
“文旅房产”的模式进一步加剧了古城镇建设的同质化。古城镇越建越多,古城镇旅游越来越热,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不少游客开始发现,“咋这些古城镇,都长一个样子?”
清一色的青砖灰瓦,大红灯笼,仿古一条街上,烤肠、臭豆腐、铁板烤鱿鱼固定出现;每隔十步就有一家“汉服体验馆”或者“鱼疗吧”,还没走几步,又遇见一家不同品牌的奶茶店,留言打卡处更是人头攒动,游客们忙着拍照,旁边的地标写着:“我在xx很想你”。
查重率过高,导致游客频频吐槽:连古城古镇,也开始处处“撞脸”。中国旅游研究院调研显示,近九成的受访者认为古镇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过度商业化”目前是古城镇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满街义乌小商品,且还缺乏真正的文化内涵,游客往往只是到此一游,最终带着失望离开。旅游体验不佳,负面评论堆积,越来越多的古城镇逐渐沦为“空城”。
景区过剩,“人造空城”还能怎么盘活?
不过,并非所有的古城镇都是差评满满,许多有着文化底蕴的古城,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贴近游客的现代化需求,成为“古城游”中的佼佼者。
在客流TOP10古镇中,有9个是像乌镇、西塘、南浔这样,基于历史生态重新修复的古城,相比之下,缺乏历史脉络、运营能力欠佳的人造古城则鲜有上榜。
从游客对古城镇的评价发现,这些客流情况良好的古城,基本都有“小桥流水”,“拍照出片”,“江南水乡”,“慢生活”等好评关键词,同时,也可以看到,在古城镇景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游客逐渐厌倦了走马观花式的打卡,偏好也正在转向“沉浸式生活体验”。
中国旅游研究院在2024年做过一项调研,调研显示,95.31%的受访者近两年内参与过古镇旅游,超过半数的游客在这两年内至少到访古镇两次。
这充分说明,我国的古城镇旅游是有广泛市场基础的,只是游客们不喜欢长得一模一样、缺少风情特色的古镇。
好的古城各有各的气质,各有各的灵魂。南浔的“百间楼”古朴典雅,流水边晾着阿姆洗干净的衣物,生活化的场景让景区充满地域特色;台儿庄灯光秀美轮美奂,城墙上映着抗战历史的震撼故事,光影动画引人驻足;乌镇NPC让游客沉浸式游玩,戏剧节丰富年轻人的精神世界。
大庸古城的失败,会让一些人认为全国的古城镇旅游市场出现了颓势,但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古城镇文旅无需唱衰,因为大浪淘沙是必需的过程。相反,这其实为古城镇文旅开发敲响了警钟。
当所有古镇都在追问“如何成为下一个乌镇”时,更需要清醒地意识到:文化古城不可速成,运营能力才是关键。古镇建设更不是一拍脑门就决定的事情,盲目复制,复制不出来真古城,用心经营,才能打动游客的心。
参考资料:
央视新闻《焦点访谈丨耗资24亿的古城四年累计亏损超10亿 停车场成唯一盈利项目》
中国新闻周刊《他们掏空积蓄投资的古镇,黄了》
澎湃新闻《逾20亿投资沦为“全国连锁”,“沉睡古城”该如何盘活?》
数据新闻编辑:陈华罗 实习生雷逸斐
新媒体设计:苗奇卉
校对: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