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龙飞
2025年8月11日,自然资源部宣布首批5个国家公园全部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获得法律意义上的“户口本”。这是一场彰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并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的生态实践。
“确权”落地,夯实生态保护制度根基。“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庄严承诺正在落地生根。从2016年在7个方面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试点,到5个国家公园正式领到“户口本”,背后是我国生态保护技术与制度的双重进步。一方面,借助技术手段实现生态空间精准治理,用遥感测绘、三维建模等技术划定“四条边界”,建立各类自然资源权属状况和自然状况“一张图”,明确保护范围,让生态保护有的放矢。另一方面,通过确权登记为生态保护做好法律保障,明确宣示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清晰界定不同层级政府行权的具体范围,厘清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监管者及其责任,为国家公园产权管理提供支撑。这不仅回答了要保护什么的问题,更解决了谁来管的难题,彻底打破了“九龙治水”的局面,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户口”赋能,激活生态惠民内生动力。确权登记非终点,而是推动国家公园从“被动守护”转向“主动治理”,从“护生态”跃向“惠民生”的制度引擎。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生态管护岗,让牧民成为家园的守护者;大熊猫公园四川片区明晰19万公顷集体土地权属,进一步保障人民权益;海南雨林公园创新建立“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四库生态账本,探索“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多元路径。这些举措把生态保护与促进发展相结合,不仅守住了生态底线,创造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更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辟了新路,让绿水青山的“户口本”真正成为金山银山的“富口本”。
“中国方案”,贡献生态治理新范式。目前,全球保护地因权属虚化陷入“公地悲剧”,雨林中野生动物悲鸣、湿地消失,都在催促我们探索治理之法。当非洲加蓬面对严峻的盗猎问题时,三江源国家公园持证上岗的牧民监测员给出了新思路;当发展过程中再次遇到“保护与开发”的二元难题时,海南热带雨林用“生态账本”计算出红树林碳汇价值就是最好的答案。这种根植于“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治理智慧,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经济社会和谐的多重价值追求,为生态治理提供了新范式。
山河有主,方能生生不息。国家公园“确权”是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迈出了中国生态治理法治化、精细化的重要一步,其激发的保护合力与惠民实效,正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的“中国力量”。
来源:新湘潭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