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感知生态之变丨全球1/4新增森林中国造 10余年累计造林超10亿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2 17:2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大规模、高质量的国土绿化行动,中国成为这期间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今天的感知生态之变,我们从西藏的一片原始森林看起。

在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正在这里进行巨树群落状态调查。每秒钟,200多万个激光雷达脉冲点打入眼前这片原始森林,树高、树冠等信息被精准感知。

研究人员感到惊喜的是,两年前他们在这里发现的亚洲最高树,在102.3米的顶端,如今又长出了新的枝叶。

北京大学特聘副研究员 任淯:这棵树尖端原本是枯的,今年我们又重新对这个区域进行了采集。没有这种严格的保护,这片区域不会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而曾经,由于过度砍伐、不当开发,不仅西藏,全国天然林都在持续退化。

转机发生在2014年,国家率先在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叫停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随后从试点扩大到全国。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绿色越织越密。

而同一时间,植树造林也不断向绿化空白处延伸,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造林超10亿亩,为全球贡献了约1/4的新增森林面积,越来越多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的区域披上了绿装。

地处科尔沁沙地西缘的内蒙古翁牛特旗,是京津风沙源之一。过去,这里黄沙漫漫,缓缓前进的流沙不断挤占人们的生活空间。

如今,当我们把目光再次聚向这里,可以发现18条穿沙公路将560万亩沙地切割成几十块,每块沙地里,黄柳、柠条扎根生长。

绿进沙退,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利用测风仪、集沙仪观测到这样的变化:每年这里的扬沙从15次减少到3次,沙尘暴从11次减少到1次。曾经的京津风沙源,正一点点沉寂。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乌兰敖都站副站长 周全来:固沙效果使地表风速大大降低,近地表的沙尘就被完全固定住了。

内蒙古翁牛特旗牧民 鲍铁锤:山是绿的,水是蓝的,沙漠是银白的,有玩的地方,有放牧的地方。

绿色正快速覆盖着国土,变化就发生在百姓家门口。

在北京超大社区天通苑,信令大数据画出了居民的“遛弯半径”。几年前,大多数居民的遛弯半径在1到2千米,而现在,这个半径缩短到500米。就近遛弯是怎么实现的?

2018年以来新建改造的十多个城市公园,让人们得以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不仅仅是在超大社区,从小微绿地、“口袋公园”,到景观森林、绿色廊道,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生态留白”成为百姓触手可及的幸福。

卫星感知到变化:

  • 在山西太原晋阳湖片区,环湖11个村整拆腾出绿色生长空间。
  • 在河南郑州西流湖公园,贾鲁河故道滩涂上3.2平方公里新增植被已绿树成荫。
  • 在山东日照卧龙山街道,近海养殖区、岸线破损处,蜕变为一条阳光海岸绿道。夜幕降临,热成像系统观察到,这里每天约有2万人次的流动聚集,十多种不同的运动模态,让这条绿道焕发着勃勃生机。

山东日照市民 郑芳:周二跑银河公园、周三跑植物园、周四跑体育公园、周五跑铁路公园,要山有山,要海有海,到处都是绿荫。

安徽合肥市民 王璐:这绿色真是见缝插针,让我们生活的幸福感噌一下上去了。

今天的中国,绿墨泼染中华大地,书写出新时代的绿色奇迹,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总监制丨申勇 张勤 监制丨王琰 岳群 制片人丨李斌 王凯博 记者丨陈博 宋建春 柳栋 罗布次仁 陈烨炜 李啸虎 制作丨张志 徐鹏翔 孙茜 樊浩 王文蕾 张续川 吕泽泓 刘羽琪 张嘉懿 查乙菲 庄亦宁 编辑丨张昊 张雨棣 张博 协拍丨内蒙古台 山东台 山西台 河南台 安徽台 黑龙江台 墨脱台 鸣谢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北京大学遥感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

(央视新闻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