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民生期盼,坚持改革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聚焦“制度创新、双高协同、平台赋能、产业增效、开放发展”五大路径,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贯穿其中,不断强化有组织科研和有组织转化,探索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推进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新路,构建形成“校地校院校企相互赋能、三校区三园区开放协同、国际国内互联贯通”的发展新格局,奋力答好江苏产业科技“创新三问”,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增进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福祉贡献力量。
深层次改革破除发展桎梏
制度创新引领转化实践不断涌现
学校聚焦第四次校党代会提出的“双力提升”工程,紧扣成果转化效能不高等卡点堵点问题,注重系统集成和重点突破,全局谋划、整体推进科技领域深层次改革,一揽子出台《南京中医药大学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所有权(试点)实施办法》《南京中医药大学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等深化科技改革文件12个,破除机制壁垒,增创发展新优势。
深化赋权改革。作为江苏首批赋权改革试点高校,学校在改革实践中探索构建“先赋权再行权”的转化模式;优化科技成果赋权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引导和鼓励赋权转化,提升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贯彻“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的理念,实行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转化前单列管理台账。
健全科研评价体系。学校坚持“破五唯”“立新标”并举,建立横向项目与纵向项目双向转换通道,深化横向项目在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高度关联科研人员成长发展方面的运用,多维评价突破行业关键技术的能力,引导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型等各类人才成长发展。
强化项目培育驱动。学校积极用好用足政策红利,设立国家标准、发明专利等科研培育项目和成果转化种子基金,支持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增量政策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段金廒教授团队领衔研制的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国标(岷当归)正式实施,为我国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迈入发展新阶段作出开创性贡献;程建明教授团队积极申报复方南藤胶囊新药批件;邹立思、郑云枫团队与中药企业合作开展2项核心技术攻关与经典名方转化,创造横向课题单笔到账经费突破200万元的转化佳绩。
双高协同蓄势聚力
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加速前进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积极构建仙林、汉中门、泰州“三校区”与泰州医药高新区、区域中心(江苏苏州)、南京江北新区“三园区”相互适配、开放发展新格局,推动高新区新质转型与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齐头并进,深度融入“两区一中心”建设,助力区域创新发展。
与泰州医药高新区“双向奔赴”。学校入选“双高协同”创新发展试点单位,以项目化形式与扬子江药业、苏中药业等头部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成果落地转化、推行实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与区域中心(江苏苏州)共促“需求对接”。学校与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苏州)达成首个非985高校苏州区域中心战略合作,联合开展科技成果路演推介活动,推动成果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精准对接。
与南京江北高新区打造产业科技融合“示范标杆”。学校以江北新校区建设为契机,聚焦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布局建设江北中医药谷,促进科教产教深度融合。此外,学校联合江苏省高校科协,作为牵头单位发起“江苏百所高校科技成果入园区”行动,建立“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双向揭榜挂帅”机制,促进“企业需求清单”与“高校成果清单”有效匹配,提升区域整体创新效能。
全要素平台体系化建设
支撑成果转化更加有力
学校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平台体系化建设,构建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引领、校院企协同创新、以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贯通一体为支撑的多层次、多领域研发转化平台。
高位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无锡分中心建设。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校充分发挥中药制药过程控制与智能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聚焦中医药顶尖人才引领、重大项目带动、产业技术突破,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中药关键技术攻关体系和新药创制研发模式。在无锡市政府牵引下,成立全国重点实验室无锡分中心,联合开展临床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辐射地方发展。
高起点推进新型转化平台建设。学校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叠加机遇,与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率先共建长三角中医药概念验证与成果转化中心国家级平台,入选南京市概念验证中心。以“临床价值、产业需求”为导向,汇聚区域创新资源和要素,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概念验证—成果转化—产业孵化—融资对接”全链条成果转化和“一站式”科技服务体系。校地、校院、校企联合发掘一批临床价值高、产业化前景广阔的医院制剂、名医验方与经典名方,开发一批药食同源中医药健康产品。
高标准推进校际医工交叉研究院建设。学校与南京邮电大学合作共建医工交叉研究院,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临床转化,以学科交叉、医工融合推出一批适老化医疗装备、原创新药和健康产品。
高质量推进临床研究院和校院联合实验室建设。学校成立全国中医药院校首个临床研究院,推进校院联合实验室实体化运行,以优势学科和攻关任务为牵引,聚集病机理论的传承创新、诊疗方案的临床循证、临床验方的作用机制、指南共识与新药转化等方面研究,开展校院协同临床科研攻关,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有机衔接和融通并进,加速医学科研转化。
全方位提升产业发展效能
服务地方发展特色优势更加显著
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主动作为、拓展合作,助推江苏中药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科技小院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学校与江苏省高校科协共建南京中医药大学蒲公英科技小院(白马)、菊花科技小院(大泗、高港),构建校地融合的科技小院中药材基地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扎根江苏大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贯通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探索覆盖“源头种植—生产加工—订单销售—品牌打造”一站式产销模式,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建言助力中药产业发展。在广泛调查、系统理清江苏中药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学校编撰出版《中国中药资源大典·江苏卷》《江苏中药资源与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等著作,建言江苏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江苏中医药强省建设。
布局规划江苏区域中药材基地建设。学校与江苏农垦集团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人才、技术优势,组建专家团队科学规划和指导江苏区域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推广适宜药材种植,制定种植标准化技术,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动能。
高水平开放发展提升新境界
为增进世界人民福祉贡献更多力量
回应民生需求。学校聚焦老年病慢病防治,启动江苏13市老年队列研究,构建“防治康养”一体化的中医药全周期式健康养老服务模式。
助推中医药“出海”。学校与龙头企业鲁南制药合作,联合省内附院、海外中心、海外医疗机构开展荆防颗粒全球临床循证研究,助推中医药走向世界。
传播中医药声音。学校深入挖掘中医药在卫生健康、科学普及、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开发《以中医药的力量》系列中英双语科普视频,涵盖《千载瑰宝》《传薪七秩》《服务地方》《走向世界》四大篇章,向全国乃至世界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声音。
山高水长不辞其远,披荆斩棘不改其志。学校将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科技赋能,以新的实干实绩奋力谱写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新篇章,以更强担当提升成果转化新质效,更宽视野开拓社会服务新路径,更大力度融入“两区一中心”建设,更深层次服务江苏发展大局,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中医药力量。
(作者:杨烨 高静 曹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