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答好“AI+教育”这道时代课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4 10:12:00    

钟 颐

“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可在课内适当使用辅助教学;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高中阶段允许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强调“分学段差异化应用”,并明确了三大类核心应用场景——促进学生成长、辅助教师教学、支撑教育管理。

学生作业充满AI味,老师一眼就能认出;平时文笔“很好”,一到考试就“现原形”;“第一批用DeepSeek赶寒假作业的孩子出现了”冲上热搜……一段时间来,AI“入侵”中小学生作业频频引发担忧。技术浪潮席卷而来,提升中小学生的AI素养,把握应用技术的边界,上好“为我所用”这一课,正变得日益迫切,《使用指南》的出炉正当其时。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弊端,就跟它的优势一样显而易见。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如果不加以干预和引导,就容易只看到“硬币的一面”。一旦有的孩子发现答案唾手可得,完成作业又好又快,难免会形成AI过度依赖,扼杀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面对看似无所不知的AI,能不能提出一个好问题?能不能辨析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哪些可能存在谬误?有没有质疑AI的勇气,并且做到逻辑自洽?每一个这样的发问,其实都指向了“AI+教育”的解题路径。

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AI时代的教育更是如此。从感知AI,到探究学习,再到学会批判,这是一种螺旋式上升,应当尊重个体差异,该禁止的禁止,该辅助的辅助。《使用指南》的一个明显基调是,突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针对创造性任务、个性化学习等核心环节,强调规范使用。“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禁止直接使用AI回答学生问题或提供咨询”“避免直接使用AI生成内容评价学生”……其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其实也重申了一点: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一键搜索替代不了耳提面命,正如效率代替不了温度。

人机协同无疑是正确的事,关键在于怎么协同。在推动AI深度融入教学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已有积极的探索:有的借助AI让知识“具象化”,提升互动性和体验感;有的让AI成为“创意伙伴”,激发学生潜能,从“比成绩”到“比创意”;有的根据项目式学习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技术赋能完善故事的情节设置,探寻问题的解决之道……有理由相信,让AI成为思维的“放大镜”和“训练场”,这种成就感要远胜于“知识外包”“拿来主义”,也更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

积极拥抱“未来课堂”,是一场划时代的教育革命。去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确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唯有学校、家庭、企业等共同发力,厘清潜力与风险,把握变化与不变,平衡效率与公平,才能更好撬动教育的“阿基米德支点”,推动教育向“新”出发,提“质”而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