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经略海洋 挺进深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4 08:11:00    

“盛唐一号”养殖平台通过整合风电资源与水产养殖功能,探索深远海养殖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转型升级。 受访者供图

濠江海边大排档食客享受海鲜大餐。余丹 摄

“盛唐一号”养殖平台是汕头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项目。受访者供图

濠江中海黄金海岸水上乐园日均接待游客1万人次。受访者供图

南澳勒门I海上风电场水域,海风猎猎。由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建设的“盛唐一号”养殖平台于8月7日抵达该海域,标志着汕头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项目正式落户,这是汕头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的又一举措。

今年广东召开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抢抓机遇,深耕海洋,以更大力度、更快行动发展海洋经济,以新的更大成效助力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7月1日施行的《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明确支持汕头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

经略海洋,挺进深蓝。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9.04%。据初步核算,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544.7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3.9%提升至17.2%,相较于2020年增加159.4亿元。汕头以“风”生“水”起的姿态,推动碧海银滩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金饭碗”。

●南方日报记者 余丹

产业强海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在汕头,产业强海宛如一个“深蓝引擎”,持续把海风、海浪、海景转化为产业动能——

凌晨2时,南澳勒门海域,116台白色风机将海风“翻译”成绿电;上午10时,濠江海水乐园检票闸机“嘀嘀”作响,日均1万人次涌入;不远处的上海电气汕头智能制造基地风机设备正在加快生产;下午3时,148个深水网箱里,鰤鱼、金枪鱼跃出海面,24小时后被端上大湾区餐桌;傍晚6时,市民游客搭乘广场轮渡打卡海上落日美景,落日余晖刷屏社交平台;小公园的大排档,饥肠辘辘的食客品尝着生猛海鲜……

汕头海洋经济产业的升级,不仅体现在结构之上,还体现在传统产业的生机勃发与新兴产业的持续孵化。

依托全国五大海上风电基地之一的粤东基地,汕头积极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累计引入项目覆盖海上风电全产业链,2024年带动涉海设备制造业增加值11.66亿元。

传统产业同步提质。386艘钢制渔船驶向远洋,2024年水产品产量48.2万吨;对虾、金鲳鱼等21家加工龙头年销售额突破60亿元;达濠鱼丸、本港鱿鱼借助全链条畅销全球。

滨海文旅同样火热。依托丰富的海岸线和海岛资源,汕头先后出台多项规划和行动计划,不断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服务质量。2024年,全市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34亿元,南澳入岛游客首次突破千万人次,今年一季度客流与收入再增56.3%、65.77%。

“南澳青澳湾的‘玻璃海’、环岛公路的‘风车山’、后宅镇的‘彩虹海’,滤镜都不用加。”结束旅程,湖南游客陈龙仍对汕头海岛游津津乐道、念念不忘。

科技兴海 创新矩阵激活新质生产力

在汕头,科技兴海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每天都在上演的“现场直播”。

牛田洋水产养殖区,由汕头大学团队创新的“一蟹一房”养殖模式提高青蟹养殖效率,带动上千农户就业,团队在全球首次实现经济蟹类种间杂交育苗;以南澳为种源地培育出的全省首个国家级贝类水产新品种“南澳金贝”发展至第四代,年产值增加12亿元;龙湖区首创“鱼、贝、藻”立体生态养殖,年产近4000万斤,实现零排放、低能耗、高产出。

海洋信息产业依托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试点实现突破,应用规模扩大至600家企业,在全国率先开展“来数加工”政策试点,抢占行业新赛道。南澳科学会议,院士专家和企业代表探讨“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产业模式前景。

汕头科技部门工作人员透露,在“实验室+产业平台”双轮驱动下,汕头建成涉海省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承担国家及省市项目300余项;全市累计转化涉海专利10余件,获省部级科技奖项10余项。

“未来,我们将在城市全域感知和边缘算力方面与汕头开展全方位合作。”铁塔智联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总经理吴华说。科技兴海,将跨境网络通道、实验室的试管、“智囊团”的火花和渔民的网箱连成一条看得见的创新链,激活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

生态养海 绿色基底释放蓝色红利

在汕头,生态养海不是远镜头,而是一幅幅可触可感的高清特写。

在义丰溪、苏埃湾、牛田洋等地,4600余亩葱郁红树林构筑起坚实的沿海“绿色长城”。超60万亩湿地化身鸟类天堂,中华白海豚频频造访南澳海域,练江流域底栖动物种类由16种增至34种,消失多年的白条鱼重现,珍稀物种鼋的栖息地由韩江扩展至练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汕头画卷”日益丰盈。

春季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97.4%,国省考断面水质100%达标;潮南纺织印染中心、贵屿循环经济园树立绿色发展标杆,为企业节约用水成本;南澳推广环保浮球降本减污,2万亩海洋牧场激活“蓝色粮仓”,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

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确保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红树林里的白鹭,到海洋牧场的环保浮球,汕头的生态养海正把“绿色颜值”转化为“蓝色产值”,让海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舞台,吸引越来越多知名摄影师打卡汕头。

开放向海 打造对外交流新高地

在汕头,开放向海将港口、航线和腹地化作一条条向外延伸的蓝色纽带,拉近与世界的距离。

汕头招商港口广澳港区外贸航线实现东南亚主要港口全覆盖,港区货源回流速度明显提升:今年上半年,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7.9%,其中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35.4%。百年老港蝶变成粤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设备最先进的集装箱专用码头。

船公司代表陈俊从业20多年,见证广澳港区的发展。如今她自发当起宣传员,主动向本地客户推荐广澳港。

据悉,随着广澳港区三期即将建设,粤东城际铁路、广澳港疏港铁路建设火热推进,汕头通江达海交通格局逐步成形。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104.93平方公里的汕头临港经济区获批启动,省层面在放权赋能、要素保障、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给予一揽子支持,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临港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海风依旧,浪潮奔涌。一扇扇风机叶片在广澳港整装待发,一串串深水网箱在南澳海域随波起伏,汕头正驭风而行,驶向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的深蓝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