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博日历丨5000年前刻下的“日月山”,是中国文字的雏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0 07:19:00    

5000年前

大汶口先民用“日、月、山”图符

刻下他们对自然的认知

也就此留下了中国文字的早期雏形

7月20日是人类月球日

一起通过大口尊上的刻符

回望那时的天空

陶尊上刻“LOGO”

中间的“月牙造型”代表什么?

这种陶器的造型很像一个炮弹

主要出现在大汶口文化的遗址中

作为祭祀用具或儿童葬具

学者研究认为

今天介绍的这件陶器

应是用于祭祀礼仪的礼器

所以叫作“尊”

这种尖底的礼器

应是配合架子或是半埋在土里使用

这件大口尊上的刻画图符

是很具代表性的组合“LOGO”

按自上而下的图形轮廓

被叫作“日月山”

上面的圆圈一般被视作太阳

对于中间的月牙造型主要有三种说法

①月亮

月亮这种说法主要“赢”在造型上

弯弯的月牙

又跟太阳相对出现

是对自然最直接的表达

朴素又浪漫

②金乌

对这弯“月牙”看得再细一些

你会发现中间部分有个翘起来的尖

像是鸟的脊背

两侧则是鸟的翅膀

有学者将它释读为

驮着太阳的“金乌”神鸟

对应“金乌负日”的传说

③云气

还有学者

结合下半部分的山的造型

认为这是清晨山间升腾的云气

而对于最下方的“山”的造型

除了“看图说话”理解为一座五峰山

也有研究认为这是“火”的意义

无论各部分如何释读

有一点是学界的共识

这是一个完整的图像 为大汶口文化所独有

山东莒县和安徽蒙城等地出土的陶器上

都能见到“同款LOGO”

也证明了大汶口文化先民活动范围之广

△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大口陶尊刻画符号(图片来源:安徽博物院)

比甲骨文早1500年

中国文字雏形长什么样?

关于这种独特图案的意义

有人认为

这是大汶口先民的图腾或是族徽

另外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

则是认为它是文字的前身

或是文字的萌芽状态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

将“日月山”符号

解释为“旦”“昊”或“炅”等字

太阳、云气、山峰、火焰

这是太阳初升的旦明景象

也是暗夜到黎明的火热光亮

据不完全统计

大汶口文化晚期共出土

30余例带刻划符号的大口尊

出土完整器和经修复完整的有20余件

这些刻符比甲骨文还要早1500多年

而文字则是文明社会到来的标志性因素

除了“日月山”组合

还有其他多种图像

△其他刻符示例,从左至右分别被释读为“斤”“戌”“旦”等字。

一刻一划

记下的正是文明的曙光

探索月球,解谜太空

这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古人远观日月星辰

心中除了崇敬或许也有一份向往

不知道他们是否也想过

从天上望向人类家园是怎样的景象

△今年7月初公布的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拍摄的地月影像图。

从古代神话到现代航天

人们总是对天空充满美好的向往

要看看山巅的那片云

朝着太阳的方向

望着同一轮月亮

于是我们

有了追逐太阳的“羲和号”试验卫星

有了“嫦娥”系列探测器

不断向深空发出“天问”

……

探索太空是看未来,更看宇宙本源

正如文明探源

当我们对“从哪里来”多一分了解

在回答“到哪里去”时

我们就多一分坚定

来源丨央视新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